东南亚正处于能源转型的关键节点。尽管几个东南亚国家继续依赖化石燃料,欧博但该地区许多国家的政府正在全力推进能源转型计划,大力投资可再生能源和清洁技术。在国际资助、能源合作与自身努力下,东南亚的一些国家能够规划好更加绿色的未来,制定战略,最终实现经济脱碳和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陆续出台政策 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 2022年,东南亚人口约6.79亿。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及经济增长驱动能源需求增长。据国际能源署(IEA)统计,2000—2020年,东南亚能源需求增长80%以上,远高于全球30%的平均水平,到2050年其能源需求预计增加2倍。 东南亚能源发展的基础较好,但能源结构仍以化石燃料为主,化石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5%以上,导致碳排放和环境污染的问题严重。印度尼西亚、泰国和越南是东南亚三大排放国。根据IEA统计,东南亚碳排放量增速全球领先,自2000年以来增加超50%,预计2050年将增长近3倍。该地区能源贫困问题仍然突出,约有6500万人无法用电,人均用电量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 东南亚国家陆续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印度尼西亚政府制定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计划到2025年将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提高至23%。其他国家制定了减排、可再生能源和能效目标,菲律宾将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目标设为35%,马来西亚将2025年可再生能源占比目标设为31%。 泰国通过补贴充电站投资和提供税收优惠等关键扶持政策促进电动汽车的推广。2015年,针对2015—2036年间的能源发展制定了《泰国综合能源蓝图》。2022年,泰国电动汽车注册量达21.8万辆,在东南亚领先。泰国宣布,从2035年起销售零排放汽车,到2036年拥有120万辆电动汽车。 今年4月,新加坡宣布,到2035年进口4吉瓦低碳电力,与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等邻国签署推进可再生能源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宣布,建立一个混合融资平台,为能源转型、绿色投资和清洁技术筹集50亿美元的资金。 东盟希望,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供应占比增至23%,装机容量占比达35%。东南亚能源转型受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和地区可持续发展需求的推动。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增加太阳能和风能项目的投资,越南近几年迅速增加太阳能和风能装机容量。东南亚地区也在积极探索核电等清洁能源的发展。 东南亚可再生能源发展进步较快、潜力较大。据2022年IEA统计,东南亚是仅次于中国的世界光伏制造基地,欧博娱乐2021年约占全球光伏制造市场11%的份额,其中越南、马来西亚和泰国表现亮眼。2023年,东盟太阳能和风能装机容量增长20%,达到超28吉瓦,占东盟发电能力的9%。其中越南、泰国、菲律宾装机容量分别为19吉瓦、3吉瓦、3吉瓦。东南亚生物质能源利用率较高,约占总能源消费的20%。能源行业呈现多元化、清洁化、低碳化的发展趋势。 东南亚可再生能源发展与能源转型压力较大。尽管发展较快,但东南亚可再生能源规模仍相对有限。2021年,其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约为15.6%。预计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仅占东南亚一次能源供应总量的14.4%,离《巴黎协定》中可再生能源占比55%的目标的差距巨大。咨询公司麦肯锡发布的报告《东南亚可再生能源转型》显示,与2018—2021年的年均水平相比,东南亚太阳能和陆上风电的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须增加7至12倍。亚洲开发银行称,目前,可再生能源在东南亚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仍然较低,能源转型仍处于初级阶段,步伐较慢。 推进能源转型 机遇与挑战并存 东南亚能源转型面临“天时、地利、人和”等机遇。 第一,拥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为能源转型提供“天时”条件。东南亚能源资源禀赋好,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丰富。数据显示,东南亚太阳能和风能容量约为31太瓦。此外,可再生能源发电和储能成本降低,可促进能源转型。据2022年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统计,自2010年以来,太阳能和风能成本分别下降90%、50%。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拥有电动汽车电池所需的大量镍储量,印度尼西亚和缅甸分别是太阳能电池关键矿产锡的第二大和第三大生产国。缅甸和越南富含稀土元素,缅甸占全球电动汽车和太阳能电池所需稀土元素产量的13%。 第二,区位与市场空间优越,为能源转型提供“地利”优势。东南亚作为世界重要的产业链转移目的地,受到外来资本与技术的青睐。东南亚临近重要海上通道,有利于区域能源互联互通与合作。城市化进程加快,新能源应用市场潜力巨大。经济发展,能源需求增长,为东南亚能源转型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世界银行、亚投行等金融机构在资金、技术等方面大力支持东南亚能源转型。亚洲开发银行宣布,到2030年为亚太地区可再生能源项目提供20亿美元的融资。 第三,拥有人口红利与政策动能,为能源转型提供“人和”优势。东南亚人口红利、劳动力成本低,有利于能源转型。经济结构转型、减排承诺、外部压力倒逼,内化为东南亚国家加快能源转型的动力。东南亚国家意识到,能源转型利国利民,有利于应对能源安全和能源贫困方面的挑战。国际可再生能源署发布的报告《2023年世界能源转型展望》预计,2030年,东南亚生物质能和太阳能就业人数将增至约390万。 东南亚能源转型面临诸多机遇,同时也面临不少挑战。 第一,能源资金、技术、设施等要素不足。东南亚可再生能源融资渠道不畅,债券市场不发达,过于依赖传统银行。亚洲开发银行预计,到2030年东南亚能源转型所需累计投资将达到1.2万亿美元。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3年预测,要实现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占比23%的目标,东南亚需投资270亿美元;煤电厂退役支出需超2770亿美元,占东南亚国家GDP总量的13%。此外,技术与基础设施落后,电网老旧、新建缓慢,新能源并网不便,阻碍能源转型。 第二,可再生能源发展受体制机制约束。东南亚国家对能源转型的态度不一,能源转型步伐不一。东南亚能源行业市场化程度整体不高,除新加坡和菲律宾外,东南亚国家的能源市场竞争性均不足,一些可再生能源项目生产的电力难以并网。新能源企业人员技能不足,融资渠道不宽,营销网络较弱。虽然东南亚风能、太阳能潜力大,但其在建产能只有6吉瓦。 第三,传统能源的使用惯性仍然存在,保障能源充足稳定供应面临压力。传统能源消费习惯难以立刻改变,能源价格上涨,使政府更为谨慎。关闭燃煤电厂、淘汰传统落后能源产业等能源转型措施可能带来失业、能源供应短缺等问题。不同国家的能源禀赋、经济水平差异较大,难以对经济增长、能源转型、民生保障与环境保护统筹兼顾,部分国家的政策缺乏连续性、稳定性和执行力。虽然一些国家增加对清洁能源的投资,减少化石燃料补贴,但仍有国家坚持对煤炭等产业进行保护。 多措并举加强合作 促进公正能源转型 促进东南亚公正、包容与效率兼顾的能源转型进程,需采取以下对策。 第一,制定并实施公正、包容的能源转型战略和政策。东南亚能源转型应坚持先立后破、稳中求进,安全、民生与环保兼顾。应实施新能源与传统能源融合发展的转型战略,坚持新能源发展与传统能源清洁化改造并行。2022年,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报告《东南亚能源公正转型:淘汰煤炭对就业的影响》提出,需确保公正与包容性的能源转型,为下岗的煤炭工人提供社会保障。 2023年,国际可再生能源署发布的报告《东南亚能源转型的社会经济足迹》指出,东南亚要推动公正能源转型,保障人民生计和就业,公平分配利益,避免让弱势群体承担成本,促进社会福利平等,确保能源公平获取。2023年,世界银行建议,为应对电力短缺的风险,各国可在淘汰燃煤电厂前优先发展可再生能源;建立健全包括投资补贴、财税优惠、标杆电价、技术支持在内的能源转型政策体系。 第二,加强能源资金、技术、人才、设施与营商环境等方面的支持。政府要创新能源转型金融支持机制,鼓励多元化投资,改善投资环境,降低投资风险;支持开展公私合作,缩小能源转型资金缺口,鼓励更多企业投资可再生能源。加强产学研协同,整合科研力量,推进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推广能源大数据、智能电网等技术,加大投资可再生能源力度,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加大对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的投入,提高电网、储能等设施的智能化和互联互通水平。推动能源市场的开放和竞争,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第三,加强区域内外合作与交流。东南亚需加强能源转型领域内外部合作,共享经验、技术和资源,共同推动能源转型进程。促进双多边跨境电力贸易,如实施老挝—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电力一体化项目。新加坡和菲律宾可与地区其他国家分享改革电力市场促进可再生能源应用的经验。东南亚国家需加强在“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公正能源转型伙伴关系(JETP)等机制下,与其他地区和国家的能源转型合作。 能源转型将深刻影响全球能源贸易与世界格局。只有走上公正、包容与效率兼顾的能源转型之路,在科学规划、政策保障、资金投入、技术创新、基础建设等方面多措并举,东南亚能源发展才能行稳致远。(程春华 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