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苹果“Shot on iPhone”新春大片又来了。 依旧是一支预告片、一支正片、若干幕后花絮的传播节奏。 也依旧是iPhone产品拍摄、知名导演掌镜的配置。 但今年有点不一样的是,苹果这次除了在科技垂类媒体「爱范儿」上发布了“主创对谈”。还与B站知名up主「影视飓风」合作发布了一支幕后揭秘视频。 而且,影视飓风的幕后揭秘视频是比苹果官方的正片提前一天发,这就有点意思了。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就先聊聊B站,再看看片子。 本文目录 01 聊聊B站 聊聊B站 去年有许多关于B站营销的讨论。讨论的焦点主要在于: 大家一般都认同B站的用户群体、内容属性有其独特优势,但品牌怎么去运营B站,才能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确定性增长? 说得再直白点——拿什么去说服老板投B站?老板同意了之后又该怎么做? 苹果这次似乎给这个问题交上了一份高分答卷: 1、找对人影视飓风是B站科技区的知名up主。 如果用4个词来形容他们团队的内容风格,大概是:“真实、坦诚、专业、有趣”。 创始人Tim从不吝于在镜头前分享自己没那么“体面”的部分。 在2021年和2023年,他分别发布了一期《一个百大UP主的创业故事》。聊了很多他的痛苦、挣扎、以及他遇到的真实困境。 这类表达很容易收到“凡尔赛”“不知足”的反馈,而他的评论区则写满了善意的理解: 《一个百大UP主的创业故事》视频下的评论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他在2023的那期视频里,花了不少时长去聊了“优质内容的商业化之困”。 在Tim看来,创作优质内容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时间、但是很多时候它并不能收获与那些“引爆眼球”的速朽内容同等的反馈。 作为“作品”,它或许能达到自己内心的标准,但是作为“商品”,它就有很大的缺陷。 而且与上下游的配合,也让他倍感心累,他经常会被没有职业道德的代理牵动情绪,影响到自己的创作状态。 但是他还是积极地去面对这些问题,寻求解决之道,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无限进步”...... 我想说的是,我们一般可能会去强调KOL的垂类标签、专业人设,但是对于B站up主来说,他们的这些看似与他们所处垂类无关的日常分享、人生感悟、乃至他们的语言风格、和粉丝之间的相处模式,也都非常重要。 B站是一个有“活人”气息的地方,大家更喜欢和立体、真实的up主建立更深度的关系。一个愿意展示自己更多侧面的up主自然能收获更多的信赖。 所以,与他合作发布的视频,也能得到这一层加持。 2、找对视角从专业拍摄的角度揭秘影视幕后,本就是影视飓风的内容强项。 而这次比较值得一讲的是,虽然同为“幕后揭秘”类内容,影视飓风的视角和爱范儿的媒体视角做出了明显的区分度。 对于爱范儿来说: 它需要先用几段文字给读者介绍清楚基本信息,比如这支短片的背景、特色; 然后要从它作为科技媒体的专业角度,强调苹果想体现的科技卖点。在这一部分,它会结合一些具体的拍摄细节,不过由于图文形式和篇幅的限制,这部分注定不能面面俱到。 最后则是一些主创们的感悟分享和片场小花絮。 而对于影视飓风来说: 首先,它不需要像文字类媒体那样,交代清楚背景,它只需要两三句的引导语,告诉大家这支视频拍了什么就行。比如这支视频的引导语是: 苹果每年 Shot on iPhone 新春大片背后的故事都很神秘,这一次,我们走进了苹果剧组,看到了《小蒜头》镜头背后的故事,他们是如何高效协作的? ——影视飓风 然后接下来的整个视频,他都可以用镜头带着大家去看片场发生了什么,让观众有一种更亲近的“在场感”,文字要想达到这种效果可能得付出十倍的努力。(此时一名编辑流下了羡慕的口水) 另外,爱范儿和影视飓风都提及了苹果产品的科技卖点,爱范儿是以第三方媒体的视角去描述,而影视飓风是以一种“同行的肯定”的口吻去诉说。 两个视角都很重要,缺一不可。 而影视飓风的视角的优势是,观众在观看的时候,会有一种看一个魔术师揭秘另一个魔术师表演的感觉,天然就有一种信任感。 举个例子,我写文章可能要想很久怎么能让大家愿意来看一眼,但是马晓波老师如果写一篇“怎么写文案”,可能大半个广告圈都会自发去看一看。 这就是找对up主之后,允许他在他的创作舒适区产出内容的效果。 看看《小蒜头》 点击查看项目详情 好巧,我的鼻子就挺蒜头的,我也有觉得我就是全世界最完美的小女孩的爷爷,所以代入感很强。 每个人的小时候是不是都是这样?虽然自己可能都不知道自己是谁,是怎样的人,但是还是非常害怕别人不能接纳“自己”,想要长成别人眼里最受欢迎的、最漂亮的样子。 正在和片中的小女孩一起思考时,范伟老师打开柜门出现的陌生女人把我也吓了一跳,也吸引着我继续看下去。 小女孩变成了自己想象中各种各样的“更好的”人,最后,因为不想伤害到自己的爷爷,终于度过了孩提时代的“自我认同”危机。但是,成长为青葱少女的她,来到大城市的钢筋水泥森林中,又有了新的困境要面对: 拍几百张自拍只为找出稍微好看点的那一张,鼓足勇气怀着一点雀跃的小期待发出去,却很快被淹没在了光怪陆离的数据洪流中。像一杯倒进大海里的水,连一点浪花都没有,只好默默把帖子删掉,假装自己从来没有发过,也就不会失望了。 被社会反反复复的翻面毒打,很难再相信自己是爷爷口中“独一无二”的那一个。 迷茫又焦虑的小薇(片中小女孩的名字),又开始变成别人的样子了。她过上了非常“精彩”的生活,是运动健将、是舞池明星、是享受退休生活的优雅女性、是器宇轩昂的商务精英。这幻梦太“美好”,美好到她都不愿意接爷爷的电话了。 只是有一点不好。她想不起来自己是谁了....... (留点悬念,大家自己去看最后发生了什么吧!) 我觉得这支片子除了情感上的共鸣,我最喜欢的是剧情文本自然的连贯性,以小女孩小薇的成长为脉络,以她的不同人生阶段为自然的分界点,而爷爷是一个“破局者”,也是一个锚点,两次都是小薇和爷爷之间相互的爱,带着小薇走出了自我认同的危机。 而且,片子没有把小薇塑造成一个扁平的叛逆、迷茫的少女形象,没有抹杀她的主观能动性,让她变成一个只能等着爷爷来营救的形象。 比如小时候,因为差点伤害到爷爷,她就醒悟了。 这是一个能让人觉得“与我有关”,却又“超脱于我”的故事。 最后,再说说苹果每年的“Shot on iPhone”新春大片 今年是苹果第7年为中国市场定制“Shot on iPhone”新春大片。 2018年:《三分钟》iPhone X 拍摄,陈可辛导演 2019年:《一个桶》iPhone Xs拍摄,贾樟柯导演 2020年:《女儿》iPhone 11 Pro拍摄,周迅出演,西奥多・梅尔菲导演(曾获奥斯卡提名) 2021年:《阿年》iPhone 12 Pro Max拍摄,王子语导演(曾获金球奖提名) 2022年:《卷土重来》 iPhone 13 Pro拍摄,张猛导演(电影《钢的琴》导演) 2023年:《过五关》iPhone 14 Pro拍摄,鹏飞导演(曾获威尼斯电影节奖) 2024年:《小蒜头》,范伟出演,潘依然编剧(剧集《漫长的季节》编剧),马克 · 韦布导演(电影《超凡蜘蛛侠》导演) 每年年尾CNY前后发布一支新春大片,已经成为了苹果和“果粉”之间的默契。 虽然唤作“新春大片”,但苹果目前的这7支片子里,其实都没有把重点放在营造传统意义的“年味”上。 《三分钟》刻画了一组春节期间也只能和亲人团聚三分钟的群像,本质是在讲亲情。 《一个桶》讲了一个母亲给儿子带上一桶鸡蛋,想让他带回城市一点家乡味的故事,也是讲亲情。 《女儿》讲了一个离异的女性独自带着女儿开出租车,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事最终和母亲和解。还是讲亲情。而且,与前两部相比,《女儿》这一部里的CNY元素更加弱化了一些,只是剧情中的一小段发生在“大年三十”。 《阿年》讲了一个小女孩冒险追年兽的故事。里面涵盖的东西比较多,也是争议比较大的一部。喜欢的人很喜欢,不喜欢的人很不喜欢。我觉得里面有童趣、有成长、有亲子关系。有文化的代际传承。 《卷土重来》讲了一个替身演员过年回家时,为了“面子”说自己是大导演,然后真的和村民们一起拍了电影的故事。讲了人性,也讲了“乡土中国”。 《过五关》讲了一个京剧传承的故事,重点讲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韧劲”,CNY元素几乎没有。 今年的《小蒜头》则讲了一个小女孩的成长。讲找寻自我的故事。 整体看完这7支片子,有一种隐约的感觉是,或许在苹果给导演编剧们下的“brief”里,CNY元素只是一道选答题,而不是必答题。 尤其是在和外国导演合作的几支片子里,苹果似乎更希望表达一些全球化的、全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 我推测,有两方面原因。(想要抛砖引玉,如有不同想法非常欢迎在评论区一起交流!) 第一,作为一个全球性品牌,苹果更希望采取的融入本土的方式是,给自己的品牌精神找到在每个国家里相对应的母体文化。而不是先挑出最讨喜、讨巧的本土文化,再去做一些“削足适履”的表达。 第二,“Shot on iPhone”这个概念,可以追溯到2014年的一场摄影征集活动,当时苹果发现很多人在社交平台发照片时,都会加一个“Shot on iPhone”的Tag,苹果也以这样的形式参与到了许多人生命中难忘的瞬间。后来,苹果还会挑选一些照片做成户外广告牌,来回应用户的支持。 所以,Shot on iPhone的灵魂有三个:一是个体的记录,二是用户之间的分享,三是品牌和用户之间的互动。 也是出于这个原因,今年《小蒜头》的花絮视频里,还有一个教你《如何拍出变身特效》的,带动大家一起用iPhone玩起来,一起“Shot on iPhone”。 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其实这7部片子都是在呈现iPhone记录下的不同个体的不同人生,与“Shot on iPhone”早期的思路一脉相承。不算跑题。 那么,你最喜欢7部中的哪一部呢? 欢迎在评论区交流。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