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建党95周年特刊】干群关系更亲了 中国新闻来源:人民日报 2016年07月01日 07:33 扫一扫 手机阅读 我要分享 原标题: 图①:清华大学毕业生翁贤杰(中),在江西省横峰县港边乡港边村指导农户加工红薯粉丝,挂职下乡让他获得了“红薯书记”的美誉。卓忠伟 谢华忠摄影报道 图②: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12345政务直通车”进社区活动现场,多个部门直接将受理平台“搬”到群众家门口。叶 琦 解琛摄影报道 图③:山东省菏泽市曹县程楼村驻村第一书记杨洪琪(左)和村民一起剥玉米,听取他们对村经济发展的意见。郭绪雷摄 图④:山东省即墨市移风店镇实施“党支部+合作社、党支部+电商”等帮扶方法,使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成为引领群众致富的中坚力量。宁友鹏摄 党的一切工作,说到底还是全心全意人民服务;干部的工作成效如何,说到底还得看老百姓买不买账。 党的十八大以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一场全党范围的作风洗礼,让党员干部精神风貌为之一新,工作作风为之一振。干干净净做人、清清爽爽做事成为普遍追求。作风一改,成效立显。群众普遍反映,干部为民服务更用心了,水平也更高了。走基层、下一线、到群众中去,不仅让干群关系更亲了,也畅通了群众诉求渠道,政策精神下达,民情民意上达,呈现出干群一心、共同奋斗的喜人局面。 ——编 者 ■重大举措 千方百计 务实为民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2013年6月开始,自上而下、上下结合,分两批有序进行,到2014年9月底基本结束。教育实践活动贯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总要求,聚焦“四风”、反对“四风”,抓住党的建设关键问题,顺应群众热切期盼,向实处使劲、往细处用力、从严处较真。 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贯彻整风精神,排查作风之弊,清除行为之垢,下力气解决群众难办事,党员干部作风为之一新。群众反映,干部丢掉了官气,接上了地气,凝聚了人气。 基层服务型党组织 2014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要求各级党组织要使服务成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鲜明主题,做到有群众的地方就有党组织提供服务。 各级党组织推广机关干部下基层、结对帮扶等做法,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开展服务,逐步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服务格局。党员干部下基层“走亲戚”“结对子”,干群关系更加亲密。 “党建+”模式 “党建+扶贫攻坚”“党建+生态建设”“党建+社会治理”“党建+产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不断探索“党建+”模式,构建以党建为引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的新机制,使党组织活动更有吸引力,服务群众更便捷高效。 通过“党建+精准扶贫”,组织党员干部扶贫工作组,带领农民脱贫致富;通过“党建+社会治理”,组织党员干部认领公益服务岗位、加入公益性社会组织,开展志愿活动;通过“党建+产业发展”,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带动群众走特色产业发展之路……“党建+服务”成为新时期党建工作和凝聚党心民心的抓手和构架党员、群众的连心桥,将基层一线党员的工作热情充分激活,让党员和群众的心贴得更近。 “互联网+党建” “红旗飘飘”“智慧党建”“党员e家”……眼下,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探索“互联网+党建”新模式,形式多样的APP、网络平台成为党员群众沟通互动的新平台。党的十八大以来,日益兴起的“互联网+党建”工作新模式,将互联网无远弗届的影响力与及时有效的互动性有机地融入党建工作的各个环节,在传统党建的基础上培育新的增量和动能,让党心民意在网络平台上同频共振。 同时,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的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也让老百姓反应诉求的渠道更畅通,享受服务更便捷。“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让群众办事更明白、更舒心。 第一书记 2015年4月,中共中央组织部等相关部门印发《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对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软弱涣散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作出专门部署。 村里来了年轻人。第一书记的到来,有效促成了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的局面。目前,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开展了选派第一书记工作,全国共选派数十万名第一书记,他们带领群众拔穷根、开富路,成为基层群众的贴心人、发展的开路人,真正做到了把脚印留在基层,把口碑立在民心。 (本报记者 李昌禹整理) ■百姓评说 鱼水情深 血肉相连 新疆农七师工人刘惠芳: 这几年,我感觉看见党员的时候明显多了起来,他们给我的生活带来了更多帮助和更多希望。我有二级视力残疾,经常得到党组织的关怀,党员们带着鞋帽、书籍和营养品来我家慰问,让我非常感动。今年2月,我计划开一家盲人按摩店,党员志愿者们听说后,马上帮我购买了不少专业按摩设备。 另外,我感到老百姓说话也更管用了。新疆不少地方,残疾人能够免费乘坐公交车,而农七师不行。去年,我丈夫替我通过邮件的方式向自治区残联表达了诉求,问题很快得到受理。几个月后,问题真的解决了! 四川南充嘉陵区农民任清华: 以前,乡镇、村社干部都是“身在乡镇心在城”,吃住都在城里面,大半年见不到人影,脸生得很;偶尔到村上来转转,发个种子、发点农药,也是做个样子就走,我们连种粮补贴都得跑镇上去领。 这几年,在田间地头,经常可以看到二十多岁、长着娃娃脸的大学生村官,跟我们一起插秧、打谷,摆龙门阵,同吃同住。群众大会也经常开了,主题常常是市场行情研究,研究种什么粮、栽什么树,给百姓找销路。农村重新有了生机活力。党走群众路线,我们拍手欢迎! 网友@万里长城永不倒: 对于老百姓来说,最喜欢那些能够与我们打成一片的党员干部。但以前往往存在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有的人入了党、当了官以后就不再与基层的人交朋友了。有的党员干部在面对媒体时,或者在党员大会上说得非常好听,但在实际行动中却又是另外一副面目,说的和做的脱节严重。 最近几年有一些新变化。干部摆架子、讲排场的现象明显少了,老百姓的声音越来越受到重视了,这都是很可喜的现象。历史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鱼水情深、血浓于水,真切地希望党员干部能接续这种传统,以实干让我们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徐麟周 文 宇整理) ■典型事例 群众工作有“神器” “建筑劳务公司拖欠我们工资尾款22.3万元,希望政府帮忙解决。”今年2月,重庆大渡口区建筑工人杜强在网上反映情况,这一信息迅速通过既有渠道反映到相关部门,并得到妥善解决。 在重庆做群众工作有件“神器”——服务群众工作信息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群众可通过电脑终端、手机终端、电话等多种渠道直接反映诉求。目前,这个系统已连接电脑、手机终端65万多个,共收集群众诉求信息60多万条。 同吃同住同劳动 小张是某国家部委的公务员,他发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工作节奏有了一个明显的变化:去基层一线的机会明显多了。部里组织年轻干部到基层,跟联系点的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他生平第一次住在了农村土房子,吃着农家饭、唠着农家嗑,竟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踏实和充实。 接地气的下沉活动在各行各业各个地方展开,干部来到群众中间,锤炼了作风、增厚了感情,老百姓的观感也大变:共产党的好作风又回来了! “奇葩证明”说再见 “如何证明你妈是你妈?”北京陈先生出境旅游,遭遇“奇葩证明”,此事经人民日报报道,迅速成为社会焦点,并引发对类似经历的集体吐槽。 改变正在发生,党的十八大以来,简政放权力度不断加大,构建现代化公共治理体系的决心和措施同样给力,群众办事难正在破解,对改革的获得感正在增强。 (本报记者 李昌禹整理) ■专家视点 强化制度化联结 社会各阶层利益高度分化的今天,如何更好地代表群众利益,巩固干群关系,是世界各国执政党面临的普遍性难题。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关键在于,准确抓住了不同时期最大多数群众的根本利益。 改革开放至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仍然是大多数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但群众内部日趋多元复杂、甚至尖锐对立的利益诉求对干部维护群众利益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满足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干群之间更需制度化的精准联结。 中国共产党一直有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十八大以来,这一传统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得到恢复和强化。但这种联结的水平高低、成果大小仍取决于干部的个人素质和主观意愿,缺乏制度化的保障。 制度化的精准联结必须要让群众更有发言权。干部工作做得好不好,群众利益是不是得到满足,群众自己更有发言权。要鼓励更多优秀的党员干部下沉基层,扎根群众,把群众的公开参与纳入到制度化的轨道中来,进一步提高群众意见在干部评价中的比重,让群众满意的干部凸显出来。 (中国人民大学当代中国政党研究中心主任 周淑真) 交心需要十年功 党的十八大以来,干群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根本性的加强。持之以恒转作风,挡在干部和群众中间的“墙”被拆掉了,干部与群众走得更近、交流更多了;雷霆万钧反腐败,在刮骨疗毒净化党的肌体的同时,群众对党的期待信任支持与日俱增;旗帜鲜明讲信仰讲宗旨,党在群众中的形象更加高大,群众对党的认同大幅提升。 但正所谓“伤心只在不经意,交心却要十年功”,过去一些影响党群关系的因素、现象、习气、作法不可能马上就祛除得干干净净,难免还会有小反复、小尾巴。更重要的是,随着世情、党情、国情不断变化,干群关系也会呈现出新情况,必须应对新挑战。 万变不离其宗,不论是老问题还是新情况,立场、宗旨、信仰仍然是正确处理干群关系的压舱石。只要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与群众肩并肩手拉手而不是面对面背靠背;只要时时设身处地,处处感同身受,急群众之急,忧群众之忧;只要甘心做仆人为主人服务,血肉联系、鱼水关系这些为我们所倡导的理念、所期待的状态就会成为新时期干群关系的现实。 (中央党校教授 辛 鸣) (责任编辑:) |